孩子明明出門前尿過,結果出門五分鐘,還沒走到停車場,這時小朋友說想尿尿,這時該讓他尿還是不該?
這時你會:
1 氣急敗壞罵他後,要他忍一忍?
2 千萬憋不得,褲子一拉、大庭廣眾當場解決?
3 包尿布萬無一失,忍不住就尿上頭,之後找時間換?
事實上,孩子如廁習慣經常跟情境相關:
【地點】:
在家附近或熟悉地點,上廁所較方便。若出遠門甚至出國,父母要找廁所較不方便,人生地不熟、家長壓力大,是否會影響對幼兒的如廁要求?
例如,比平常更要求「趁有餐廳或休息站尿,不想尿也要尿,以免臨時找廁所」。
【照顧者】:
爸爸媽媽一起出動,隨身包裡一應俱全,可互相支援。今天爸爸一個人、兩手空空帶小孩出門。單一照顧者在沒有支援下,是不是會採取不同的如廁要求?
例如,找不到廁所,爸爸隨性要小男生在草叢就地方便。不一樣的如廁表準,可能讓孩子產生疑惑。
【生理疾病】:
若今天是吃壞肚子或水土不服,是不是造成大人態度轉變?意思是說:大人對訓練日常如廁較嚴格,但若是肚子痛或拉肚子,大人常會較寬容。
注意:軟便、稀便不一定等於「生病」,但大人無從判別,所以採取寬容是合理的。但對孩子來說,他搞不清楚為什麼父母有時候嚴厲、有時候寬容。
【情緒壓力】:
孩子說要尿,急忙找合適地方準備準備,結果一滴都尿不出來。是緊張?還是孩童害怕出門(如看醫生打針)所以產生尿意?幾次以後,會不會影響家長態度?
父母看到尿不出來,覺得孩童「不是真的想尿,只是找藉口不看醫生」。既不給上廁所,又不安撫緊張,孩童只能潛意識裡用「真尿在褲子」來扭轉大人的態度。
家長態度跟幼兒如廁習慣密不可分,不需僵化採取「百依百順」或「嚴格訓練」。在如廁訓練中會培養出孩童的後天個性。少數例外如膀胱、神經等生理發育障礙,適時就醫諮詢,採必要治療就能改善。
—
本文節錄自【請問醫生,我的孩子有問題嗎?: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】作者/ 繪者:劉貞柏醫師,聯經出版。
博客來網路訂購資訊:
http://search.books.com.tw/exep/prod_search.php…